中大家族式管理困境:“老大多了必翻船”

作者:       来源:

  资金链断裂的表象是香港上市公司事件导致融资与贷款受阻,但这只是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张。四分五裂的管理、家族成员各自为政,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二张、第三张——从第一张牌倒下逐级传递,最终将中大集团逼到绝境。

  徐中大1978年开始创业。1986年,利用乡镇企业改制的机会,承包了射阳县一家汽车修理厂。以此为基础,徐中大逐步创办东方实业、东方特种车修理等公司,涉足汽车修理、烤漆房设备等业务。1994年中大集团组建,徐中大任董事长,弟弟徐连宽任副董事长。众多家族成员进入企业管理层,为中大集团后来的纷争埋下了隐患。

  2001年,徐中大聘请原燕舞电器副总裁张玉清担任中大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大国际”)董事会副主席。2002年,中大集团收购盐城中威客车,随后陆续收购南京金陵客车、北京燕京客车公司,获得一类客车生产资质。中大集团贷款数量增加,亦是集中在这一时期。

  因上市公司想要上马新能源车项目,徐氏兄弟与张玉清矛盾激化,此事演变为两起指控和香港上市公司停牌,成为中大集团各种危机同时爆发的导火索。

  2012年,徐中大邀请同门亲戚、北京创益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耀群重组中大集团,约定后者注入5000万元资金,并承诺后续注入资金以发展新能源车。为表明姿态,徐中大当起了甩手掌柜,董事长交由徐耀群担任。为了削弱管理难度,徐耀群分别任命徐中大父亲徐步俊、三弟徐连宽、四弟徐仕担任副董事长、总裁、常务副总裁,此举进一步强化了中大集团家族式管理特征。

  “自去年9月以来,由于香港中大国际事件的发生,其负面影响不断显现,加之集团高层思想上、认识上的不完全统一,逐步形成各自为政、四分五裂的状况,由此而产生了两大危机:一是集团的管理危机,二是集团的财务危机。”2012年5月,徐中大在内部会议上说。

  而自徐耀群介入始,中大集团开始有5个决策者出现。“我父亲、我、三弟徐连宽、主管汽保的四弟徐仕、中大集团汽车工业公司董事长徐耀群,现在中大一共有五个老板。老大多了必定翻船。”徐中大表示。

  企业内部决策中,兄弟三人意见时常不一致。作为公司创始人,盐城市政府虽然没有明确徐中大具体股权数字,但其第一决策者的身份从未动摇。但从徐耀群联合徐步俊、徐连宽、徐仕开始,徐中大实际掌管者身份开始动摇。

  2012年,徐仕将其掌管的汽保业务搬迁至阜宁,成立中一汽保集团。名义上虽然没有分家,但实质上汽保集团已经不再隶属于中大集团。

  最稳定的收益源被抽走,中大境况日趋艰难。债务压力与上市公司资金需求之下,2012年中大集团共产生近3亿元的资金缺口,资金链终于断裂。当年起中大集团生产经营停顿,员工工资与“三金”停发停缴,大量员工流失。
  徐中大懊悔的第二件事,是没有在时机最成熟的时候,与徐连宽各自将股权明确。根据盐城市政府股权分配方案,“集体所有制”企业中大集团大股东为徐中大、徐连宽兄弟二人,共同持有52.5%;职工共享股42.5%,射阳县持有5%。后期四弟徐仕进入管理层,使得情况进一步复杂化。

  在内部会议上,徐中大毫不避讳地说:“面对困难和危机,集团高层有人若无其事、与己无关,甚至故意回避、逃避、躲避、怕担当……各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自己的一本账,集团的管理形成了真空,职工比喻集团是三个老板、三驾马车,各吹各的号、各拉各的调,形成了集团管理的危机。”

  兄弟之间利益冲突使中大集团管理分崩离析。“成立集团之后,就应该采用现代化的管理和职业经理人制度,但中大(集团)还是手工作坊式家族管理的办法。”接近中大集团高层的一位人士说,他在几年前就认为中大集团会出现大危机,“只是时机的问题”。

  徐中大亦意识到这一点,但当家族成员进入公司并形成既定利益格局时,试图制约就异常艰难。按照徐中大的设计,中大集团“上策”为出售中大汽车集团60%股权,徐氏兄弟、职工共享股和射阳县持有剩余40%。徐中大在企业内部多个场合承诺和要求,重组之后家族成员不得在公司内担任任何职务。

  反思中大集团35年发展,徐中大认为“最大的失误就是用自家兄弟”。今年4月,52岁的徐中大早早立下遗嘱,遗嘱中要求“我家后三代只做股东,不参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