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堰坪:六百年土家“活字典”的新面目

作者: 王安琪      来源: 三湘都市报

西有厢子垴,北有马头垴,西南有月亮山,中央盆地则散落着70多座土家吊脚楼,站在观景台上,石堰坪的景色尽收眼底。

“糊仓”是村民在春耕结束后的一项民俗活动,也是当地土民与其他居民根本性的区别,完整的原生态文化留存是石堰坪最有价值之处。

 

过了被称为“小天门洞”的穿心岩,就到了石堰坪。这里虽属张家界永定区王家坪镇,位置却恰好在桃源、沅陵、张家界交界处。一条上洑溪指示着进村的路,溪边是长达1公里柳树林荫。清《桃源县志》记载,“穿心岩在鲁公山东二里……循口入东西皆透天光,行十余丈,有良田数十亩,田水皆由洞中流出,亦有民居(即石堰坪)。”这样的描述,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那个让无数人魂牵梦萦的桃花源。

4月24日,三湘都市报记者走进了这个超过600年历史、被世界自然遗产基金会总裁安迪誉为“中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经典”的土家族村寨。 这座偏远村寨一年吸引10万名游客, 一位年轻的村民从上海回到家乡,在吊脚楼里开起了淘宝店。湖湘深处的古村风情,有了新的面目。

湖湘村落档案

石堰坪村

◎地理

位于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东南部,距永定城区68公里。距张家界、常德均有大约两个小时车程。

◎现状

全村土地面积1700公顷,现有村民982人、吊脚楼182栋,核心区域现存有清代以来所建吊脚楼70余栋。该地交通闭塞,村落没有受到现代建筑影响,是研究土家族建筑的重要区域。

◎特色

民俗文化极其丰富,有薅草锣鼓、山歌对唱、扬叉舞、草龙灯、哭嫁、摆手舞、糊仓等民族歌舞和农耕文化活动,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特别是“扬叉舞”、“糊仓”是当地原汁原味、原生态文化的留存。

◎荣誉

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同年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3年被评为中国魅力乡村20强。

老物件都保留在原来的地方

赶到李瑛家时,窝在盆地里的石堰坪村正下着一场暮春的雨,水田里的蛙声以及狗与羊脖子上系着的铃铛兀自混响。

李瑛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她说当年从王家坪镇嫁到石堰坪,村里就是这样的格局:三面环山,中央盆地散落着70多座土家吊脚楼。“全”是村里的大姓,李瑛的丈夫也姓全,家里的吊脚楼已有100多年历史。

李瑛原本是石堰坪小学的老师,如今的体操国家队队员商春松就是她看着长大的。“村里有一片烤烟地,孩子们没地方玩就去里面翻跟头,哪知道她最后‘翻’得那么远。”

石堰坪的土家族全氏对土地有着特别的热望和感情,直到今天还有许多与耕作有关的娱乐活动。李瑛就是村里扬叉舞队的一员。扬叉是土家族人用于打草、翻晒豆类等农作物秸杆的农具,从山中林木自然生成的叉丫截取。扬叉舞完全随兴、无音乐伴奏、舞蹈动作粗犷,意在表现土家族人男人骁勇、敦厚和女人勤劳质朴的美德。

“糊仓”则每年在插秧快结束时举行。在一丘秧田里,看谁插秧插得最快。插得慢的人往往会被插得快的人围住,关在秧田中间出不来,这叫“关猪笼”。这时候,插得快的人走上田埂,率先抓起泥团朝关了猪笼的人砸去。也有专门砸这丘秧田的主人,身上的稀泥越多,主人越高兴。“谁身上泥巴糊得越多,谁家的收成就越好,我们都愿意被糊得一身泥。”李瑛笑着说。

“我也是张家界人,老家在八大公山原始森林旁边,村里原有的吊脚楼比石堰坪规模更大。但修通公路后,家家都拆了建新房子。消失的不仅是吊脚楼,还有屋里的物件和原有的民俗风情。石堰坪才是真正的土家文化博物馆。”张家界永定区文物局局长唐永才介绍说。

韩国夫妇一定要在村里住上一晚

石堰坪村的当家人全建国, 很像一位长期外出采风的摄影爱好者:脚下登双户外运动鞋,还穿了件印着某摄影俱乐部名字的马甲。他是土生土长的石堰坪人,2000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成为这座土家村寨的主要保护者,现在他还兼任村委会主任。

如今的石堰坪村部,就是他的“杰作”。“原本村部是解放后建的小学,都是贴的白瓷砖,格格不入,撤校后是完全按土家族的风格重建的。”据石堰坪村志记载,石堰坪村部于2011年动工修建,2012年竣工。村部所有建筑材料均从沅陵、大庸等地收购的民房物料,这些民房大多是百年以上的老屋,槽门亦有三百余年历史,楼房下层窗棂全部是手工雕刻。 “这种规模的土家建筑现在全国都少见。”全建国说。

生于斯长于斯,但全建国第一次意识到这片土地的价值,还是“外人”一语道破的。2000年,央视来石堰坪拍摄关于土家婚俗的节目。在羊儿垭观景台上,远眺石堰坪盆地胜景一览无余:错落有致的吊脚楼,小青瓦重迭的屋脊,夕阳下的小河和五彩的田野,让走遍中国的央视编导赞叹不已。“他说,这个地方总有一天会成为无价之宝。”

但实际推进保护却不容易。石堰坪民房大多为民国年间修造,清末建筑不在少数,在居住环境上肯定不能和现代砖房相比,年轻人在外打工挣了钱大多想把吊脚楼推倒重建。全建国便逐个做工作,定期聘请专家、摄影爱好者给村民们讲课。去年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陆琼来调研,村委会也安排了专家给村民讲古建筑保护。全建国还将村部的二楼建为客栈,设有60多个床位,供游客居住。这笔租金用来给村民交新农合的保险,他们得到实惠,对古建筑保护有更直观的感受。为记录石堰坪特有的民俗文化,全建国历时一年,组织撰写了一部15万字的《石堰坪村志》。

去年,来石堰坪旅游的人超过了10万,有一对去张家界旅游的韩国夫妇,原本只想“一日游”,结果在村里住了一晚。

一位上海回来的年轻人,在吊脚楼里开了家淘宝店

从全子恒二楼的房间看出去,吊脚楼的另一侧已急需整修。24岁的全子恒这个月才回到石堰坪,中专毕业后,他一直在上海从事物流行业。

全子恒家是一座标准的两层“双手推车”(比四合院少一排房子),有20多间房,现在只有他和父母、奶奶住在这所大房子里。他的姐姐在不远的马头溪村经营一家土家风情客栈。

在一楼的厨房,他拿出一叠新印的名片,上面印着“淘宝掌柜:全子恒”,主营业务是“旅游农家订餐,土特产干货销售”。不远的灶台顶上,一排诱人的土家腊肉在房梁上晃动。“这个可能不太好卖,我们家腊肉皮太厚,做菜处理起来不是很方便。”全子恒一边熟练地生火一边说。

全子恒打算做一家推介家乡文化的淘宝店,店名就叫“石堰坪”,从代表饮食文化的土特产起步。石堰坪地处湘西,是土家族人集聚的地方。土家人的饮食习俗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大山深处物产丰富:腌制品有酢肉酢鱼、鱼儿辣椒、儿盐菜、酢肠子;多种野生菌类如地木耳、水木耳、阳雀菌、雁窝菌;还有水芹、鱼腥草根、蒲公英等野菜。“小时候爷爷常带我们去山里采果子泡水喝,后来我在上海再没喝到过。山里好东西太多了,我要尽量让它们走出去。”全子恒说。

全建国告诉这个同族后生,网线5月初就能从村部通到家里,他的淘宝店很快就能营业。在他的规划中,全子恒这样的年轻人是石堰坪的未来,如今20来岁的年轻人村里只有2个。

“现在石堰坪最大的好处是刚成为国家级保护文物,但还没有开发,可以整体重新规划。现在的设想是从穿心岩开始,沿着上洑溪建步道,一路穿过炼硝遗址的石洞。从洞口出来,整个中央盆地就展示在眼前。你说这是不是和陶渊明写的桃花源一模一样?”唐永才说。

■文/记者 王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