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文化
妈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妈祖文化也是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历史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而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
妈祖文化的起源与传播
天津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海滨城市,妈祖文化是该市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亦是该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谚语。
妈祖素以“海上保护神”著称于世,历史上妈祖文化往往是从那些与水为伴的地方广泛传播开来。天津妈祖文化的缘起和传播,就与古代漕运密切相关。
所谓“漕运”,是指古代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自北宋来的金朝起,元、明、清历朝均建都北京,而作为京城水上门户的天津,便成其漕运的转运中心。
据史载,北宋宣和三年(1121),占据中国北方的金朝消灭辽国后,就将都城迁至燕京(今北京),称为“中都”。南宋开禧元年(1205),金朝统治者修通南运河,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河运到京城的大部分粮食均经天津转运。而位于海河与卫河交汇处的三岔口一带,便是河运漕粮的起点和转运点。南宋嘉定九年(1213),金朝在三岔河口西南建立“直沽寨”,专门在此屯兵监护漕粮河运。
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江苏太仓刘家港海运漕粮至直沽成功开通,从此河漕海漕并举,直沽“舟车攸会,聚落始繁”,日益繁荣。当时,漕运的舟师水手多视妈祖为“海上保护神”的闽浙一带人,妈祖信仰很快随之在直沽传播开来,官府和朝廷深受其影响。
不久,元朝统治者下旨在三岔河口东岸兴建第一座妈祖庙,专门用于朝廷和官府祭祀妈祖,祈佑漕运平安兴旺。元泰定三年(1326),朝廷又在三岔河口西岸建起一座妈祖庙——天妃灵慈宫,妈祖信仰更加普及,妈祖文化影响进一步扩大。
明朝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把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永乐九年至十三年(1411-1415),南运河济州至临清河段进一步疏通,河漕发达,代替海漕,每年运粮官军达10多万人,漕粮达300万石,天妃宫香火愈加兴旺。
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百余年间,由于朝廷开放海禁,天妃宫香客增添不少南来北往的船工、商贾、官绅,名声远扬。
清道光六年(1806)因河道长期失修,淤塞渐重,河漕改行海漕。清同治十一年(1872),直隶总督李鸿章建立轮船招商局,漕粮改为轮船运输,到三岔口进内河时再用木船转运。天津这种发达的漕运一直保持到清末,据史载,仅清光绪二十九年(1905),三岔河口过往船数就达48286艘,天妃宫香火长传不衰。
妈祖为何成为海神象征
妈祖, 原名林默, 后人尊她为灵女、龙女、神女, 民间习惯上又称她为妈祖, 是宋代福建莆田湄洲的一位传奇式人物, 也是世界闻名的中国"海神".相传妈祖出生在北宋建隆元年 (960 年) 三月二十三日.父帷悫, 讳愿.五代闽时, 任都巡检 (负责沿海治安巡逻的官员) , 母王氏, 生一男六女, 妈祖即为其最小的女儿.自出世至滿月, 不闻哭声, 因此取名为默.妈祖自幼聪颖不凡, 8 岁时进私塾读书, 过目成诵、进步非凡.十岁时即信佛焚香念经, 早晚不懈.13 岁时常有一位老道士玄通往來其家, 对林默說: "你具仙骨, 应得渡入正果", 於是授以"玄微秘法".经依法修练, 均能领悟要旨.16 时尽"窥井得符", 通灵变化, 能为人治病, 并常渡海救助遇险船只, 於是闻名遐迩, 人們尊她为"通贤灵女".13 年后, 即宋雍熙四年 (987 年) 丁亥秋九月初九日, 妈祖28 岁, 别诸姐上湄峰最高处, 白日升天而去.由於神话传說中的妈祖生得神异, 聪明过人, 虽出身於仕宦之家, 然却颇善於驾舟泅水, 勇毅超群, 以行善为乐.她一生中在大海中奔驰, 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众多渔舟商船; 且立志不嫁, 慈悲为怀, 专以行善济世为己任, 因之世世代代受到沿海一带的渔民的爱戴与崇敬.
不过, 有人根据史籍方志所记, 妈祖"以巫祝为事", "妃为里中巫"等, 來证明妈祖实为民间巫女, 并非都巡检之女.也有的认为妈祖的父母, 正史中无明确记载, 妈祖实际上是普通民女的神化, 把神的出身和血统高贵化揉合起來, 是后人为提高对神灵尊崇的结果.还有人主张妈祖有如此广大神力, 显非普通女子所能, 妈祖后來被封为天妃、天后, 实即为水神、地祇的代称, 不必认为确有其人.按周立方先生的研究, 妈祖应是个普通劳动人民的女子, 由於她的舍己救人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而受到广泛的尊崇; 更因其心地善良、智慧超群, 关心乡里疾苦, 好行善事, 抢救海难, 奋不顾身, 而赢得了人們的爱戴.封建统治的压迫, 社会的动乱不安, 是妈祖传說被逐渐美化、神化的社会根源; 同时, 兴化 (莆田) 地区文化发达以及宋代的奉道抑佛, 也是妈祖传說产生的文化背景.湄洲岛屿, 介於福州、泉州之间, 为海道要冲, 拯救海难、解人危厄的妈祖, 正是适应了這种需要而产生的, 其死后被尊为"海神", 也就不难理解了.
蔡尔鸿先生认为, 宋朝泉州、莆田航海十分发达, 湄洲也曾是一个重要港口, 然因海上航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於是企求神灵保佑的安全心理, 更成为人們的迫切希望, 妈祖信仰因之应运而生, 成为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在宋代, 道教曾一度占上风, 阴阳学說在民间很流行, 而阴阳学說则认为"天属阳, 地属阴, 水在地上也属阴"; 又"男属阳, 女属阴, 水神应为女性才合适", 正是在這种阴阳学說思想的影响下, 人們认为水在地上属阴, 故水神自然是属阴的女性, 富有传奇色彩, 以拯救海难为怀的妈祖正中其选.宋代朝廷, 为进一步统治人民, 推行封建迷信這一"麻醉剂", 利用顺从民间信仰、加予赐封, 从而使原先只在莆田地区沿海建庙信仰的妈祖崇拜, 得以公开推广扩大开來.特别是北宋宣和四年 (1122 年) , 路允迪奉使高丽安然返国后, 船中有莆人李根向朝廷奏陈系妈祖显灵相助, 请求封赐, 於是宋廷即赐封妈祖顺济庙额, 得到了公开承认与推广, 历元至今, 逐渐成为全国性的信仰.這其中的推广发展媒介, 除來自朝廷的不断加封, 达官显贵与富豪的献地立祠创庙外, 还有如下传播媒介:
首先是船员、渔民和海商.妈祖既是一位公认的海神, 故凡与海有关系的人們, 就必然是妈祖信仰的虔诚信徒, 在科学不甚发达的当时, 海上航行对神灵的寄托祈祷, 以滿足精神上的需要, 是人們的普遍心理.故船员、渔民、海商足迹所至, 就会建造更多的妈祖宫庙, 出现更多的妈祖信徒.如创建於元泰定三年 (1226 年) 的天津天妃宫, 后來竟成为全国三大天后宫之一.明代以降, 妈祖信仰更进一步向我国沿海地区, 甚至海外各地传播, 如美国西太平洋的檀香山、旧金山也都建有妈祖宫庙.郑和下西洋、郑成功开发台湾, 均有大批船员是妈祖信徒, 這也就是对外传播的媒介.有清一代, 地处海岛的台湾商人, 在取得一定经济实力之后, 也认为是海神保佑的结果, 因之捐资兴建天后宫, 遂成风气, 越建越多, 建筑也越來越壮观.
其次, 封建王朝的褒封和上层人物的推崇, 更是妈祖作为中国海神得以迅速推广的关键.从妈祖诞生的宋朝起, 经元、明、清历代帝王的数十次褒封, 如南宋王朝褒封妈祖尊号就达14 次之多.妈祖从"夫人"、"天妃"、"天后", 直到"天上圣母", 并列入国家祀典, 如无封建统治者的這般极力推崇, 显然也就难以推广的.正如台湾学者林明峪先生所說, "這种受帝王尊崇、上行下效的结果, 使妈祖的信仰圈子更为扩展, 造成更广大的香火气象, 而无人不知不晓的局面的形成, 实有赖於帝王的带动作用".
再次, 华侨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媒介.众所周知, 福建华侨人数众多, 他們远涉重洋到国外经商谋生, 均得冒生命危险, 才能到达目的地, 於是祈求神灵保佑, 旅途一帆风顺, 乃是大家的共同心理, 妈祖自然会成为他們海上航行的保护神, 华侨一旦经营发家致富, 均认为是妈祖神助的结果, 於是建庙祭祀自不待言, 华侨无形中也就成为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天然使者.如马來西亚, 据不完全的统计, 就有天后宫35 座, 时至今日, 香火还很旺盛, 尤其是1985 年竣工的吉隆坡天后宫, 费时五年, 其建筑之壮丽, 堪为全马來亚建筑之冠.再加上林氏宗族成局的积极传播, 迁居台湾、日本及至东南亚, 妈租信仰更达到登峰造极.如台湾的妈祖庙共有500 多座, 大多与林氏宗祠设在一起.日本鹿儿岛片浦的妈祖神像, 相传也是明末莆人林北山从湄洲祖庙请去的.特别是近几年來, 台湾、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又再次掀起了"妈祖热", 纷纷不远万里上湄洲岛朝圣行香、旅游观光, 人数多达十万人次以上.加上明清以來, 我国沿海北到京、津、鲁、江、浙、沪, 南到广东、海南所建的众多妈祖宫庙, 遂使妈祖成为统领四海的最高海神, 她的名字又伴随漂洋过海的侨胞传到世界各地, 成为颇具世界影响的中国海神的象征。
闽台女神信仰的文化内涵
自唐宋以来,在中国民间信仰活动中,闽台女神之多以及影响之大都冠于全国。女神深受人们的敬仰,信众广泛,成为沟通不同社会群体、增进社会认同的重要因素。那么,闽台两地缘何有众多的女神呢?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道德、伦理、信仰等内涵,值得关注。
作为典型的女神信仰,妈祖、陈靖姑和太姥娘娘各个姿容温婉、慈眉善目,象征着美好、贤淑、奉献、自我牺牲。女神形象崇高伟大,一经民俗化、艺术化,深入民心,成为女神信仰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湄首先从其内在品性来说,诸女神均以充满了普度众生的博爱情怀而著称,她们所体现出来的神性——慈祥、亲切、无私、利人,只讲奉献,不求回报,正是母爱精神的集中体现,与中华民族素以仁义善心的教化相结合,极易在人们心中引起共鸣,是一种内在道德美。其次从她们外在的表象来看,虽然有着不同模样,但都慈祥雍容,富有女性柔美的气质,给信众以亲和感。这种亲和感与人类伟大母爱相结合,充分地体现女神的博爱精神,增加其感召力,使贫穷卑微者不会感到自卑,罪恶之人也不必担心被抛弃。在民间传说中,陈靖姑法力无边,她为世人“医病、除妖、扶危、解厄、救产、保胎、送子、决疑”;妈祖身披象征吉祥的红衣,在茫茫大海上飘行,救渔民于危难;太姥娘娘作为“闽中人类的始祖”乐善好施,世代护佑着当地百姓。这些女神显现神迹时,她们较好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且不求任何回报,同时在艺术上充分展示了女神的妙相庄严。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崇尚仁义,爱好和平,习惯于实用理性思维。不难想象,广大信众除了对真善美的向往外,更多的是追求神通感应、现世的消灾免难、福寿康宁。而诸女神形象内在的道德美与外在的艺术美相结合,顺应了民心民情,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而千百年来香火不断。
闽台两地的女神信仰,在全国民间信仰中极具特色。闽台两地女神信仰如此普遍,并非偶然,当有其特定的缘由和现实生活基础。闽台女神信仰在民间祭祀活动中,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具有实际行为,并表现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无论是祖庙的“请香”、“接火”,还是家庭中的祈祷禳邪,都与人们的生命礼俗关系极为密切。大到公众性、社区性的祈雨、排难,小到生育护童,都与社会群体生活息息相关,是海峡两岸民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台都为移民地区,女神信仰带有移民特征。闽南地区早在秦汉之时就有中原汉人移居,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入闽,唐五代,更有大批汉人从中原迁入福建,据史料记载,闽人从宋元开始移民台湾,到明清时大量迁徙,福建人成为台湾社会历史发展最基本群体。在2300万台湾人口中,只有2%为原住民,其余80%均来自祖国大陆,其中闽籍人又占85%。闽台两地女神信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与闽台民众移民活动密切相联。
在中原地区所奉祀的女始祖神是女娲,她被奉为万物之母。迄今在中原地区仍供奉着女娲,每年农历二、三月举行祭祀。女始祖信仰实际上是女神信仰,她的传入如同中原人移民的历史一样,由中原一步步到闽,再由闽渡海到台湾。中原移民把祖籍地的女始祖神移植到闽台,构成民间女神信仰的主要内容。移民时代,面对瘴疠横行、瘟疫肆虐的蛮荒之地,在医疗条件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他们祈望风调雨顺、大地丰产、子嗣繁衍,因为人们认为“收获与生育密不可分”。古代,闽台移民如婚后没有生育子女,就去临水夫人庙祈求,以求得子嗣。如今,闽台两地民间不孕的妇女,还是争相向临水夫人神像祈祷,求陈夫人扶胎护产、保子佑妇。这样,以生育信仰为核心而产生的各种仪式、礼制、风俗上形成了闽台两地有褒扬女性的习俗。 wWw.mOzOO.nEt
从历史上看,当大众文化一旦有了影响力后,统治阶层就会进行干预,或以提倡的形式促其发展,民间女神信仰亦然。当女神信仰代代相传,影响越来越大时,统治阶层出于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必然会利用这种发自民间的信仰,给予某种封谥,并进行大规模的兴修庙宇和朝拜祭祀活动,希望它们发挥社会凝聚功能,达到安定人心之效。无论是妈祖、陈靖姑还是太姥娘娘,都经过了由民间自发女神到官方钦赐的演变过程。 Www.MoZoo.Net
宋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返朝,奏称在海上遭遇风浪时,得到妈祖的保佑,徽宗遂下诏特赐圣墩庙号为“顺济”,这是妈祖显灵护航而首次得到了朝廷的封号赐额。南宋时期,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偏安临安的南宋朝廷,想凭借妈祖神力,发挥水上优势,固守江南、护国安邦,于是开始屡屡晋封妈祖。妈祖逐渐取代了其他海神成为各地航海者普遍崇拜的偶像,其神职体系也因此被重新构建。元代的妈祖信仰,增加了儒家忠孝的色彩,得到了士大夫的支持。 妈祖网
尽管元朝统治者最崇信佛教,很少给民间诸神封号,然而,元世祖忽必烈还是授予妈祖“护国明著天妃”的封号,使得妈祖在众神中脱颖而出。明太祖所赐的封号是:“孝顺纯正浮济感应圣妃”,永乐七年,朝廷赐予的封号是:“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善济天妃”。 湄洲妈祖
此后,凭借郑和下西洋,册封琉球国王等远洋海事活动,以及明中后期闽人向海外移民高潮形成等契机,妈祖信仰除了向台湾等地传播外,开始向东南亚发展。清初,万正色率兵攻占厦门和施琅进军台湾,均言得到了妈祖神灵的庇护。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赐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妈祖的封号由此达到了“天后”这一最高的层次。此外,清政府还郑重下令把祭祀天后定为朝廷和地方官府的一种典礼,从而将妈祖信仰逐步推向了最高潮。
在闽台女神信仰中,一向有“海上妈祖,陆上陈靖姑”的说法。
陈靖姑是妇幼保护神,福州民间尊称她为临水陈太后、临水奶、娘奶等;台湾民间尊称她为娘奶、注生娘娘、太后及三奶夫人等。传说陈靖姑能“扶胎救产,保赤佑童”,对福州民众有着深远的影响。南宋淳年间,朝廷封陈靖姑为“崇福昭惠慈济夫人”,赐匾额“顺懿”。由于得到朝廷褒封,陈靖姑由普通民间女神一跃而为钦定神明,大大推动了陈靖姑信仰的传播。雍正七年(1729年),陈靖姑被封为“天仙圣母”。相传道光帝后难产,皇帝祈求临水夫人相助,后果然灵验。道光帝遂连呼“临水夫人真乃朕的再生父母”,陈靖姑因此被称为“太后”。咸丰年间,又被加封为“顺天圣母”,封号几近妈祖。福建地区最早的女神,就是传说中的太姥娘娘了。在宁德市的福鼎境内有太姥山,传说远古时期有一女子曾在此修真,后得道成仙,人称太姥娘娘。据说她是“闽中人类的始祖”,世代护佑着当地百姓。
总之,从妈祖、陈靖姑到太姥娘娘,闽台山山水水造就了众多的女神。她们美丽、善良,千百年来救苦度厄,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妈祖祭奠详解
在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之日,湄洲祖庙及各地妈祖庙(宫)都举行隆重的祭典。
●祭典仪式
祭典由主祭一人、与祭若干人、司仪、司香、读祝文等各一人主持,还有司钟、司鼓、司乐、司僚等执事。祭典在鸣炮、鸣钟、奏乐中开始,主祭、与祭等各就各位,虔诚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接着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最后“焚祝文、焚宝帛”,又在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炮声震天中礼成。
整个祭典过程,雍容肃穆,瑞气氤氲。各地妈祖庙(宫)的进香团队,以及本地妈祖信众,好几万人聚集在湄洲祖庙之前,虔诚上香、膜拜、祈福,人山人海,秩序井然,真是一瓣心香到湄洲。
●卤簿
妈祖“出游”(或“出巡”)时,有“銮驾”和“卤簿”等两者兼而有之的执事和仪仗队。
所谓“銮驾”,就是妈祖“出游”时所坐的神舆。所谓“卤簿”,就是仪仗队。
仪仗队包括:龙头杖、大锣、长管铜号、铜镜、红灯、彩旗、“天上圣母”街牌、“肃静”牌、“回避”牌,以及金钅戊、玉斧、大刀、画戟、驱妖牌、斩怪刀等器械仪仗;有由人装扮的开路神、八班、御林军等神曹;还有吹笙、车鼓、十音、八乐、马队、妆阁等队伍;最后是香亭、“鲎扇”和凉伞等拥护着妈祖的神舆。
“卤簿”的缘由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卤”,就是大盾。“出游”时兵卫以大盾为前导,其余仪仗队排列的次序,都记在簿籍里,故叫“卤簿”。一是说:“出游”时以卤水洒道,使路面不会马上干,可以清除尘埃。仪卫在簿籍里明明记载着:“以”卤开头,故叫“卤簿”。
●船模
因为古代木帆船在海上航行时,主要依靠风力,如遇到狂风骇浪,则有生命、货物之危,所以出海渔民及航海商人往往寄托于海神妈祖的保佑。如化险为夷,则是妈祖的神功,就要按照被保护的船为模型制作一只小船,供奉在妈祖庙里,并求今后能继续得到妈祖的保佑。
山东长岛县庙岛天后宫,为宋代福建人所建,原有船模350多只,其中有中日甲午战争中邓世昌赠送的“威远号”军舰模型。可惜这些已在“文革”中被破坏了。现在庙岛天后宫已辟为长岛县航海博物馆,馆内陈列几十只船模,其中有关东船、东海船、沙船、机帆船等。
香港白堂天后宫正殿中门,悬有木刻航船。正殿天后神位前、桌旁左右、墙边,各有一只中国式帆船模型,长约2米多,船上装有古炮及天后圣像。
澳门妈祖阁的船模,是仿明万历间一只遇风漂流来澳门的闽人货船而制作的。殿边还有一只用巨石雕刻的石船,与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颇相似。
●祭海
涵江霞徐天妃宫于妈祖诞辰和羽化升天之日,都由地方人士和商绅主祭:宫中正殿挂起“天后圣迹图”,偏殿正中挂上“天文星图”。宫内外点灯结彩,神坛前安放一只装满五谷的大海螺壳,宴桌、鲜花,灯火辉煌,香烟缭绕。午后涨潮时,还在海滩上排好宴桌,以全猪、全羊为祭品,祭祀妈祖及其父母、兄嫂,称为“祭海”。这是莆田独特的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