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女服饰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
泉州惠安的惠女服饰在汉族女子服饰中独树一帜, 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
惠安女虽属汉族,但其服饰素以奇特著称,与传统汉族服饰迥然有别。崇武一带妇女,外上衣多为蓝色,右衽大襟式。这种短衬衫,外地人称“节约衫”,胸围袖管收缩,紧裹上身,衣袖仅及臂腕之上;袖口边沿接上环节(多为黄、橙等暖色)。一环花布,长不过脐,裸露一圈肚皮至肚脐。下摆臀围是大弧度的椭圆形,充分展露鲜艳的五彩塑料丝裤带和银裤带。裤子均为黑色,中老年妇女喜穿传统的卷筒裤,裤管肥大。
小山乍一带妇女的服装同样是短上衣、宽裤子。与崇武尚蓝的习俗不同,其短上衣大部分用红色、天蓝色或白色布料裁制,或纯一色,或缀上小花蕾儿。短上衣外套一件绣有花色的无袖褂子,冬天换成红绿两色羊毛褂。裤子除黑色外,还有深蓝色的。其衣、裤、褂的领、袖、裾及裤头都极为考究,常绣以艳丽多姿的纹饰。结婚时,惠东女穿的是上下全套黑衣裤,式样与平日相同,但无绣饰,显得典雅端庄。从整体看,惠东妇女服饰的色调柔和庄重,自上而下色调逐渐加重,给人以沉稳感。黑、蓝基调上所缀绣饰,打破服装的呆板格局,色彩不佻不乱,极为和谐,艺术效果强,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惠女服饰文化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地理环境背景。
气候宜人 惠安地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7.2℃~ 20.8℃间,各地差异不大,全年大部分时间气候舒适宜人,海水温度也适宜。勤劳贤淑的惠安女,常在田间、海边劳作,衣裤袖口大,挑石、补网都很方便,又可避免劳作时弄脏衣沿衣袖。由于全年气候温暖湿润,衣服轻薄、轻巧。衣裤袖口大,便于在夏季透风,黄斗笠可挡炎日,冬季戴上袖套、靴子还可以驱寒。这里利于常绿阔叶林生长,四季常青,花卉生长状况良好,色彩丰富,环境优美。惠女服饰颜色艳丽,衣裤除太青兰、苹果绿、黑色以外,还有白底柳条花纹或上下绿白拼接而成的。冬春季多蓝、黑色,夏季多苹果绿、白地柳条线或两色套装。头巾上有不同的颜色和小朵花纹图案,白底上缀绿或蓝色小花,或蓝底、绿底上缀小白花,或红底上缀白绿花,戴上头巾时多缀上大小不同、式样各异的塑料花,折成三角形包系头上。
地理背景
惠安县位于福建省著名的侨乡和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东北部,介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之间,东频台湾海峡,东南有宽阔的海域,如崇武古城。这里的渔民出海捕鱼、下海经商,而妇女在家干活,担起重担,而不是在家当闺女,惠女们多与海洋接触,其上衣为蓝色,与大自然相融合;海风大,花斗巾可御风沙,宽裤便于涉海,打湿易干,净峰/小岞一带的惠安女短衫便于劳作,黄斗笠可顶炎日,花头巾可御风沙。湖蓝色的斜襟短衬短裤仅及肚脐,渲染大海般的深邃与天空般的清澈。惠安女的着装,湖蓝色的斜襟短衫短仅及肚,渲染其大海般的深邃与天空般的清澈。因而,惠女服饰也是海洋文化中的组成部分。大海提供了惠东一带渔民的衣食之源,他们在与大风大浪的搏斗中,练就驾驭的本领和勇敢的性格
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悠久
惠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惠女服饰的整体样式定型于唐朝,至宋代渐趋成熟,到明末清初形成款式奇异、服饰独特、色彩协调的基本特征,受封建思想影响,需要带面纱、头巾;惠女服饰的色调柔和庄重,自上而下色调逐渐加重,给人以沉稳感。由于不论春夏秋冬,她们总是把头包得严严实实,却让肚皮露在外头,裤子又特别的宽大,民间戏称之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受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惠女服饰的在整体上又有些差异。如系腰带,结婚当天系银腰带,婚后,换成布腰带。中青年妇女的发型相对简单,在头上留一束头髻,俗称“中扑”,“中扑”前部横二三把弯型塑料梳子,“中扑”分两股合“边髻仔”编两条辫子,在头顶横置一条,用别针固定,戴上花头巾;而夏天则梳“剪头髻”,或把辫子分散在脑后,或用假发散于脑后两侧,不戴花头巾,整个头饰简单易梳,朴素大方,颇符合其家庭主妇因劳作力求简便的需求。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独特的地域条件下, 惠安形成了古朴奇特的民风民俗,服饰奇特、勤劳检朴的“惠安女”形象,出于生产、生活需要,融民族、民间、地方和环境特征为一体的,具有独特地方色彩,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服装民俗产物。